新闻资讯

北交所开市三个月 后备军板块定位存忧虑 新三板企业期待新政策

发布日期:2022-02-17阅读数量:331

2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开市满三个月。北交所官网显示,截至2月16日收盘,北交所总成交额为11.84亿元,总市值2254.55亿元,自开市以来日均成交额约18.43亿元。

交易所目前的84只股票是由71家精选层公司平移及13只新股构成。根据中金公司研报,北交所的日均换手率是2.9%,而同期精选层日均换手率是1.6%。北交所流动性前50%的股票的日均换手率4.5%。

2月16日,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软体机器人”)CEO高少龙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短期看流动性并不是很高,作为新设立的交易所,交易量的提升也需要一个过程。

软体机器人在2021年被选入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司融到B轮,正考虑上市。因为北交所的2亿市值门槛,相当于把企业上市的阶段前移到了C、D轮。

根据中金公司研报,北交所企业的首发募资规模是2亿元,平均市值是31亿元,而科创板在这两个指标上分别是14亿元和150亿元,创业板是6亿元和124亿元。

高少龙认为,北交所的定位是服务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初上市阶段募资并不多,目前的募资规模和交易量是可以满足它们的融资需求。

北交所官网显示,目前有68家公司正处于排队上市的阶段。按照交易所规则,登陆北交所有两条路,挂牌基础层、晋级创新层、申报北交所,或者两步走:挂牌同时进入创新层、申报北交所。从开始准备到上市,预计2年时间。

高少龙表示,作为一个待上市的中小企业,公司对北交所的信心充足,北交所仍然是上市的第一选择。目前公司更关注的是,企业未来发展壮大后,交易所能否提供一个进入更大平台融资的通道,也就是与其他交易所之间的通道是否顺畅,例如能否转入科创板。

北交所“后备军”的困惑

北交所搅动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在北交所、新三板的二级市场之外,还有大量中小企业正在积极筹备上市。

北交所北京基地企业上市辅导员赵云涛对记者表示,在对接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有一类企业最为积极:它们在行业内深耕多年,有稳定盈利,但是规模一直未有很大增长,营业收入规模在1亿元左右,盈利在1000万元到数千万元左右。

业务上看,企业在专业领域内做比较专、比较精,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受制于整体的细分领域的市场空间,营业收入规模一直无法快速增长。

赵云涛表示,过去由于沪深交易所上市条件要求高,企业老板熬了多少年了也很难够到门槛,北交所的成立给予了企业上市的新希望,以及这类企业家第二次创业青春,企业家的激情被重新燃起。

在帮助企业对接北交所的过程中,赵云涛发现,企业存在一些普遍的困惑:一方面,企业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上北交所,上北交所是不是自己的最优选择;另一方面,企业想知道自己按照什么样的路径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市场认可,获得一个较好的估值?有的企业已经有业务很相近的同类型公司上市了,市盈率并不理想,担心自己上市时不能得到资本市场的充分认可。

赵云涛表示,北交所给中小企业提供了上市通道,也激励它们提升和修补自身,快速转变成一个公众企业。在对接企业过程中,他发现有不少企业甚至不知道哪里咨询上市,如何选择合适的券商。对他们来说,大型券商实力强,但小项目不受重视,小型券商更重视自己,却又存在保荐能力和承销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多企业甚至没有董秘,那些由财务总监升任的董秘,有一定的迷茫和压力,迫切需求专业的培训。

对此,赵云涛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大企业和交易所的沟通,让更多的企业家了解到北交所的好处和上市路径;第二,加强对企业的一对一指导和服务,帮助企业做好资本市场规划和选券商等方面的技术支持;第三,建议进一步加强突出北交所北京基地作为指导企业上市的官方地位和服务主阵地效应,让更多的企业知道,遇到上市的事情该去找谁,谁是值得依靠和信赖的。

新三板之外,更多寻求融资的中小企业也存在一些困惑。赵云涛表示,在做股权融资中,中小企业普遍很难找到目标投资机构,企业给自身的估值定位和机构给出的估值之间差距较大。另外,企业需要找战略投资者,利用机构的战略资源,或是需要有官方背景的政府引导基金为自己做背书。

而B轮之前的更早期企业,存在缺少投资人关注、接触投资者的数量和传递信息的渠道有限的问题。北交所北京基地希望提高早期企业的对接效率,目前已经汇聚了建信股权基金、国海投资、北创投基金等机构的投资人,投资人以投资总监以上的级别为主。

新三板企业的期待

一些存留于新三板企业及更多中小企业间的问题,有望在北交所的框架中得以解决和修正。

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秘书长郭伟琼对记者表示,根据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的调研,新三板企业反映最多的问题是研发费用该成本化还是费用化的问题。作为中关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智库和服务平台,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为北京市450余家上市公司、新三板897家挂牌公司服务,其中创新层144家,北交所上市公司11家。

在郭伟琼看来,尤其对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说,企业研发费用占比相对较高,在收入规模和利润中等偏下的情况下,利用研发费用资本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解利润,这样做不仅会对投资者带来损失,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在IPO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企业研发费用大规模资本化的情形,那么IPO审核的重点会放在核查资本化的过程以及金额是否合理等方面,这无疑会增加企业IPO难度和成本。

“如果允许范围金额的资本化,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又没有太大意义,于是最后也就几乎没有企业在IPO过程中资本化了。事实上,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研发费用化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为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措施可以从本质上解决软件企业或科技企业所谓的“轻资产运行”的一个困局。因此如何规范新三板企业精选层“小IPO”、北交所上市过程中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郭伟琼认为,针对不认可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的问题,应当结合新三板市场的经验,对于长期合规、存在研发资本化的新三板挂牌企业,放开审核要求,转而强调资本化的合理性与披露的详尽和准确性。新三板既然是要求在很多制度上创新,并且是注册制的试验田,那么在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上有所宽容也是可以理解的。

郭伟琼表示,另一个困难是,部分老牌新三板企业因新出台的政策而导致前后信息不匹配,建议可为这些企业设立相关的绿色通道,做到专事专办,从企业发展层面来讲不要“一刀切”。

“例如证监会非公部新出台的一项暂行规定,新三板企业不能以低于面值回购股份,在此项规定未出台之前,低于面值的企业仍有交易,规定出台后企业计划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时只能被迫提高交易成本才能将股份赎回。同时对于第一批做市的老新三板企业,由于公司股票成本过于分散,成本过于悬殊,如这些企业在北交所IPO,那么将如何保证股东众多的新三板企业的股票成本,这一点股转公司、北交所需要慎重考虑。”

IPO:www.92i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