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概股在国内外监管变局下表现低迷。12月美国监管细则落地后,滴滴启动自美退市工作。同时,港交所优化上市制度,为中概股应对风险增添了缓冲垫。外堵内疏下,中概股“回港”上市条件基本成熟。
近期,在美国上市中概股的外部监管风险进一步加剧。12月2日美国证监会公布的《外国公司问责法》实施细则规定,从2021财年年报发布时开始,将对不满足跨境审计要求的中概股特殊认定,若连续三年被特殊标记,将被禁止在美国证券市场交易。目前,中概股通常都聘请内地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因此都会被特殊认定,未来三年将面临从美退市抉择。
而港交所优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为中概股回归拓宽了入口,还增添了应对风险的缓冲垫。中概股回归有三种途径,分别是私有化再上市、双重主要上市以及二次上市。目前已经有15家美国中概股企业回港二次上市,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则采用了双重主要上市。11月19日港交所公布了针对简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的新规,不仅进一步放宽了二次上市的市值门槛,还首次允许了同股不同权(WVR)、可变利益实体(VIE)等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直接申请双重主要上市。此外,新规对多地上市的企业遭遇海外上市停牌后,将香港转为主要上市地作出了更简明的指引,为海外上市中概股应对监管风险增加了“缓冲垫”。
不过,当前在美上市中概股体量较大,“回港”上市还需解决市场和制度层面的问题。
市场层面,港股市场资金的流动性弱于美股,估值较低。这与港股的上市公司结构与投资者结构有关。长期以来港股市场金融、地产板块市值占比高,机构投资者主导下,换手率在全球交易所中处于较低水平。2018年以来港交所多次修订上市规则,支持更多科创企业在港上市。目前,在香港与美国同时上市的中概股估值差异更多是因港股的流通股少导致,涉及股票转换以及汇率成本。未来,若港股市场成为中概股的主要上市地,稀缺性将拉动科技股估值进一步抬升。
制度层面,还存在投融资两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上市融资端,港交所对于VIE结构的企业审查较为严格,这与中国外商投资法规的限制有关。投资端,港股通纳入二次上市和双重上市的中概股还需要协商。港交所正在积极推动二次上市的中概股纳入港股通,这将丰富境内投资者南下投资的选择,也将提升中概股的交易规模并改善流动性。
中概股“回港”有以下主要影响:一是提升港股市场的风险收益比。代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中概股龙头企业回归,将增强市场指数整体表现。二是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未来港交所融资端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将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投资端不断完善市场联通、满足跨境投资需求,将成为进一步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桥梁。三是促进国内实体经济与金融循环。国内针对平台经济的监管政策调整,是为了保障数据和网络安全、消除金融监管真空、规制产业垄断,推动科技、金融、产业循环。中概股回归后金融市场预期更加稳定,配合国内产业政策“先立后破”,将促进平台经济更健康、更可持续地发展,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与金融循环。四是有助于化解美国金融施压的风险,在中美博弈中掌握一定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