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关于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培育文化类“专精特新”小巨人、扶持中小微文旅企业等热点话题备受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关注。
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安庭在提案中建议,将文化类企业纳入北交所“专精特新”政策的认定范畴与实施框架,在上市企业标准方面增加中小文化企业类别。
北交所之所以备受关注,其最大的特色是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的融资平台。这让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看到了希望。然而,当去年11月北交所正式开市、81家首批上市公司集体亮相后,摩拳擦掌的文化企业如梦初醒。
原因很简单,文化类企业不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定范畴,不是重点支持的“小巨人”,短期内很难突破。那么,哪些领域的企业属于“专精特新”企业?文化类企业有没有“专精特新”品牌?又如何走“专精特新”之路?今天,文化产业评论就来破破这个题。
目前“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发展领域?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专精特新”企业,就是俗称“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企业。
2011年7月工信部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提出“专精特新”的概念。随后在《“十二五”中小企业规划》中提出“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鼓励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2013年工信部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对专精特新作出定义:专业化(主营业务专注专业)、精细化(经营管理精细高效)、特色化(产品服务独具特色)、新颖化(创新能力成果显着)。并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根据《工业“四基”发展目录(2016年版)》,专精特新发展方向重点围绕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并着力突破工业“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发展瓶颈,“补短板”“锻长板”“填空”产品。
2018年,工信部印发《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计划利用三年时间(2018-2020年),培育6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2021年7月,工业部于2019、2020、2021年认定并发布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有4762家中小企业入选。其中,在A股上市的公司311家(在科创板上市的有85家)。
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资质评定方法》的规定,评定框架由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4个要素组成,每个要素下设4个子要素,共计16个子要素,子要素下设1-4个指标(详见下表)。
2021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时,2021年7月刘鹤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表示,资本市场将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好的条件。同年11月,北交所正式揭牌开市、首批81家“小巨人”上市亮相。
由此可见,“专精特新”政策,不单单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当前完成我国紧迫的补短板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动制造强国战略等任务的重要抓手之一。且能够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都是“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或排头兵。
综上所述,由于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的双重属性及其属第三产业(服务业)等因素,我国中小文化企业虽涉及现代制造业、数字化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但“四化”水平、尤其是专业化和新颖化程度并不高,有充分的理由不被列入国家“专精特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并非坊间所言,是工信部“偏心”所致。
例如,当前我国文化制造业主要包括文具、工艺美术、玩具、演艺娱乐设备、包装印刷等传统文化产品制造业,以及软件、工业设计等新兴文化产品制造业。按照“文化相关领域”分,包括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活动。2021年在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构成中占比36.98%,并非核心层。
培育文化企业“小巨人”正在达成共识
相比较前文所述的10大重点领域,虽然中小文化企业不是分类培育的重点,但并不意味着国家和地方层面不重视。
据文化产业评论不完全统计,在国家认定的三批次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中,与“文广体旅”直接相关的企业不足20家。其中,入选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和浙江省,分别是3家,集中在科技型中小文化企业(详见下表)。
例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桂林飞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华南地区首批无人机及相关自动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相关领域获得260多件国内外专利授权,产品广泛应用于传播和文化领域,50%以上直接出口海外。企业在2021年全年产值为2.5亿元,2022年预计产值将达到3亿元以上,成为广西文化装备生产类龙头企业优秀代表。
同时,在第二批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出现了深圳市绘王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绘王动漫科技成立于2011年,是深圳市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强大的原笔迹手写输入自主创新能力,目前获得各项发明专利近200项,国际营销和服务网络辐射北美、欧洲、日韩、东南亚等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在北京冬奥会众多参战的企业中,也有文体类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身影。如冬奥会开幕上大放异彩的智能舞台,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参建单位之一。据悉大丰成立于2002年,主营智能舞台、建筑声学工程、座椅看台等,拥有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售后维护全产业链,占据国内文体设施中高端市场70%以上份额。2017年4月顺利登陆上交所主板完成首发上市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家层面文化类相关企业入选的数量较少,但对加快发展文化类“专精特新”企业已在省级层面逐步达成共识。文化产业评论梳理发现,全国已有14个省市在国家明确的重点领域基础上,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将文化、广电和旅游企业纳入了“专精特新”重点发展领域(详见下表)。
按照国家工信部的梯度培育计划,自2019年以来,全国入库培育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万多家,经省级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由国家工信部公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名单4762家。由于省级名单数量较大,文化产业评论无法逐一梳理涉及文化、广电和旅游类企业数量。
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在2021年度“深圳文化企业100强”名单中,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90%,境内外主板上市企业28家,2家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11家,高端文化装备企业22家。据统计,“100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69亿元,产业增加值509亿元。
文化企业如何走“专精特新”之路?
综合前文分析,文化产业评论认为,中小文化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少、上市难,究其原因不是证交所政策项或支持领域制约造成的,而是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力不足所致。试问,以单个实体型中小文化企业为例,拥有发明专利或知识产权超过50—100项以上的有几家?
为此,中小文化企业要想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必须具备进入资本赛道的资格权。就当前而言,中小文化企业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围绕补短补链强链、提升核心创新力、做强先进文化制造业等任务,加快推动“适用型”中小企业由“小散弱平”向“专精特新”小巨人转型升级。
一是聚焦主业练内功。
“专业化”是中小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小文化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必须聚焦主营优势业务,围绕产品专业性、生产专业性、市场专业性等要求苦练内功,避免盲目扩张或多元化发展,通过专注和深耕细分市场核心业务,提升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力。
例如,深圳市影石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全景相机、运动相机等智能影像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发展形成了由全景技术、防抖技术、AI 影像处理技术、计算摄影技术等为核心的技术体系,目前在全景相机领域中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
二是精益求精抓管理。
“精细化”是中小企业提高运营效率的内在要求。当前,各地中小文化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机制普遍不完善,高素质人力资源不足,生产经营效益偏低,员工流失率较大。这就要求文化企业必须建立起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机制,以美誉度更高、性价比更好、品质更精良的产品和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更大优势。
例如,获得国家级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的广州明道文化科技集团,是一家集文旅创意制作、演艺设备供应、集成项目实施及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全案服务企业。自2012年创立以来,依靠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机制,连续5年上榜广东省制造业企业500强,成为创新型中小文化企业中的尖子生。
三是打造特色树品牌。
资本属性行业主要以技术驱动为主,消费者看重的品牌其实只是商标;而文化产品消费的竞争力主要是品牌驱动为主,品牌的重要来源就是特色化与差异化。因此,“特色化”是中小文化企业顺应消费升级的重要支撑。这就要求文化企业挖掘利用独有技术、独有工艺,研制生产出消费者乐见的“拿手好戏”或“拳头产品”。
例如,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内首家登陆新三板的文化科技公司,《创业家》新三板100强排名第30位。该公司主要以高科技文化互动游乐设备为主,研发的360°球幕影院系列产品(极限飞球、太空舱、科普飞船)被行业誉为中国球幕影院领导品牌,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动漫企业、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等荣誉。
四是求新求变占先机。
新颖化的本质就是创新,通过创新来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文化企业、尤其是文化装备制造类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老三样”无法适应新消费。为此,中小文化企业必须紧跟科技发展趋势,通过“改造、提升、扶优、劣汰”,着力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营造生态链。
近年来,科技创新赋予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了大批文化新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9623亿元,两年平均增长20.5%。其中,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行业营业收入两年平均增速46.4%。
这就启示我们,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文化企业必须引育壮大战略性文化新兴产业,依托雏鹰、瞪羚、独角兽等文化科技型企业,加快推动沉浸式设施、无人智能游览、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移动广告、高清视频等文化新兴产业发展。
总结
说一千道一万,立身之本是关键。北交所的成立,对中小文化企业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只要你安心发展,规范经营,跟着国家定好的“专精特新”培育路径去走,不断壮大自身,一切都会有,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