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自开年以来,港交所递表SPAC项目已升至6例,而其背后的保荐人也随之浮出水面,且其中也不乏中资机构身影。
据资本邦统计发现,截至目前,在已递表的6家SPAC项目身后,共计涉及9位保荐机构,其中,国际投行占据5个席位,其余四席则由中资机构包揽。
国际投行方面,摩根大通共计参与保荐项目已有2单,暂居首位;4家中资机构中,则有三家银行系投行民银资本、农银国际和招银国际,以及一家中资券商海通国际。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力量,SPAC制度模式实际上早已在美国发展多年,且自2021年其在美国市场变得异常火爆。仅截止到去年11月份,美股2021年以来SPAC发起的IPO数量便达606起,占比64%,募资规模1610亿美元,占比达49%。
此前,天风证券研报曾分析指出,借鉴美国经验,SPAC模式将大概率为港股IPO带来显着增量,并加速中概股回流。
特别是于国内大型券商而言,国信证券表示,港股SPAC机制将为国内大型券商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大型券商的业务种类齐全,在各条业务线都积淀了成熟的团队,通过创设SPAC,不仅可以为国家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可以强化综合实力的运用技巧,巩固市场地位。
Choice统计发现,2021年全年,港股IPO共发行97只,其中29家由中资券商作为独家保荐人,35家由中资、外资行携手参与保荐。且在IPO数量榜前十的保荐机构中,中资券商已经可以做到与国际投行平起平坐。
其中,中金公司共计参与保荐31单IPO,位列第一,在去年IPO总数中占比接近32%;位列第二、三位的则分别为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分别保荐21单和13单;前十名当中的中资券商还包括中信里昂、海通国际、建银国际和华泰金融(香港),保荐数量均在6单及以上。
东兴证券分析,当前中资券商最有可能在投行业务取得突破,中概股回归和内地企业港股IPO的数量和规模增长势头强劲,赋予中资券商可观业绩增量;香港经纪业务竞争激烈,多样化产品、综合服务能力以及内地资源拓展也将成为中资券商的核心突破口。
此外,东兴证券还提到,中资券商在衍生品业务领域提升空间巨大,但衍生品业务对券商要求更高,需要其拥有资本金支持、较强的产品设计和风险对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