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瑞尔集团有限公司(瑞尔集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不是瑞尔集团第一次冲刺港股IPO,其曾在2021年7月1日首次递表,但招股文件已于2022年1月1日失效。
公开资料显示,瑞尔集团于1999年在北京成立第一家口腔诊所。目前,其拥有定位高端口腔医疗服务的瑞尔齿科和定位大众口腔医疗服务的瑞泰齿科。招股书指出,在过往10年当中,公司服务患者约740万人次。提供的口腔医疗服务,包括普通牙科、正畸科及种植科。
虽然经营多年,但瑞尔集团仍然连年亏损,且亏损额度还在不断扩大。
高薪养医压力大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从2020年的总收入统计来看,瑞尔集团是中国高端民营口腔医疗服务市场最大的服务提供商,占高端民营口腔医疗服务市场份额的24.1%,且是中国民营口腔医疗服务市场的第三大口腔医疗服务提供商。
招股书显示,2019财年至2021财年以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的6个月,瑞尔集团收入分别为约10.8亿元、11亿元、15.15亿元及8.41亿元。同期,期内亏损分别为约3.04亿元、3.26亿元、5.97亿元及4.64亿元。
对于持续亏损,瑞尔集团的解释是销售成本居高不下。
从2019财年至2021财年以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的6个月,瑞尔集团的销售成本分别为9.17亿元、9.88亿元、11.51亿元以及6.5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4.8%、89.9%、75.9%以及77.7%。从明细来看,销售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为雇员福利开支,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分别为4.63亿元、5.02亿元、5.85亿元以及3.52亿元。
作为民营口腔医院,相比于公立医院而言,瑞尔集团招聘专业医生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高薪。这部分成本无法通过企业规模扩大或经营精细化进行抵消,所以,瑞尔集团也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由于牙医的短缺,公司已经并预计将继续为牙医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报酬。
为了维护住医生团体,瑞尔集团花费的代价巨大,公司的毛利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9财年、2020财年及2021财年,瑞尔集团毛利率分别为15.2%、10.1%及24.1%。而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六个月,毛利率为22.3%。
与之相比,同样赴港上市的中国口腔医疗集团有限公司,其2018年至2020年三个年度毛利率分别为56.2%、54.4%、59.9%,均远高于瑞尔集团的毛利率。而作为正畸第一股的时代天使,其2018年至2019年毛利率也分别高达63.8%和64.6%。
艾媒咨询CEO张毅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口腔医疗机构大而不赚钱的关键,主要归因于医疗机构对医生和相关人员的成本控制能力不足。
扩张进度缓慢
从瑞尔集团的融资经历来看,资本市场对其非常看好。其投资方包含了启明创投、KPCB凯鹏华盈中国、普思资本、高盛集团、高瓴资本、淡马锡等明星投资机构。但从其目前的业绩来看,瑞尔集团还需尽快证明自己。
2017年,瑞尔集团曾宣布启动“千店计划”,并预计在5到8年内扩张至1000家店。但是,根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瑞尔集团在中国15个主要一二线城市运营111家医院及诊所,提供中高端口腔护理服务,拥有882名资深牙医。其扩张进度不及预期。
对此,某医疗行业从业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医疗机构的业务模式本质上还处于服务行业的范畴,核心资源是医生。医生资源短期内无法规模化复制,当机构医生的扩充速度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时,企业发展反而会受到制约。
而且,从市场体量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民营口腔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预期将于2025年达到2414亿元。但是截至2020年,高端民营口腔医疗服务市场的市场规模仅为26.2亿元,预期于2025年前将达到7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7%。换句话说,定位高端口腔医疗服务的瑞尔集团的市场天花板相对明显。
另外,某医疗器械企业从业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国家大力推动种植牙进入集采的背景下,对于口腔医疗机构而言,会形成一定利好。因为口腔医疗机构真正赚钱的部分实际是医疗服务费用。种植牙进入集采后,反而会释放出更多种牙需求的人群。或许还能推动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台阶。
对于未来发展,瑞尔集团在招股书中表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业务扩张、在现有城市开设新的瑞尔和瑞泰医院与诊所;用于建设和优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用于将与平台产生协同效应的战略并购,以扩展至人口众多、口腔医疗服务需求相对较高且其他参与者渗透率相对较低的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