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12月28日,2021年A股市场共有495家公司上会,过会率为88.08%,这两项数据均低于2020年。在这背后,则是随着注册制的逐渐铺开,强监管带来了IPO被否及撤回数量的明显上升。
过会情况“瑕不掩瑜”。Wind资讯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8日,2021年A股IPO上市家数达到518家,较2020年增长近19%;IPO融资额近5400亿元,较2020年增超12%,均创下历史新高。
围绕注册制,2021年是一个IPO市场的丰收年,随着一系列改革的推进,市场的有效性更加凸显,“新股不败”不再,继而也出现了弃购率上升的情况。
在北交所开市交易之外,2021年岁末,中央也提出要全面实行注册制。不管是对资本市场改革,还是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这都是一件大事。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人士也通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建言,在全面注册制的同时,希望在新股定价体系上做更多文章,以此让市场自身的约束力更加凸显,让资本市场能够行稳致远。
IPO“热潮”A面:新股数量募资额均创新高
截至2021年12月28日,A股IPO共有495家公司上会,从结果来看,过会、暂缓表决、被否、取消审核的分别有436家、20家、29家和10家,过会率为88.08%。而2020年全年,共有634家公司上会,过会企业数达605家,过会率为95.43%。
具体到过会企业的板块分布,来自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的分别有70家、139家、194家和33家,注册制下的过会企业占比达83.94%。
从地区分布来看,江苏、广东、浙江分别以75家、74家、67家位居前三,除了传统的江苏、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山东6强外,四川和安徽分别以20家和15家占据第七和第八的位置,同时也引领中西部地区。
从承销机构的分布来看,中信证券(26.420, 0.01, 0.04%)和中信建投(29.030, -0.22, -0.75%)分别以61家和43家居前两位,成为承销机构中的大赢家。
从行业分布来看,过会企业主要来自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过会企业分别有62家、46家、42家和34家。
从新股首发上市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12月28日,除了通过重组葛洲坝上市的中国能建(2.740, 0.01, 0.37%),以及退市之后重新上市的汇绿生态(7.300, 0.03, 0.41%),A股市场总共有518家公司首发上市,总共募集资金5390亿元。不仅较2020年全年的437家和4805.5亿元均有所上升,而且也均创下了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信(4.380, 0.05, 1.15%)以479.04亿元的募资额,成为2021年首发募资额最高的新股;而已经发行但尚未上市的中国移动募资额则更是高达560亿元。既有募资额“收获满满”的“巨无霸”,也有“募不满”的企业。518家首发上市公司中,有242家实际募资金额低于预计募资金额,这一比例高达46.72%;而这些“募不满”的公司,又有超过八成来自于注册制的科创板和创业板,而其发行市盈率平均值也仅为26.71倍,并不算高。
上述518家首发上市公司中,百济神州(142.030, -2.48, -1.72%)、和辉光电(3.140, 0.06, 1.95%)、迪哲医药(37.110, 0.10, 0.27%)、精进电动(15.500, 0.25, 1.64%)、安路科技(76.880, 5.18, 7.22%)、振华新材(49.520, -0.86, -1.71%)、上海谊众(46.210, 1.33, 2.96%)和青云科技(51.290, 1.14, 2.27%),这8家公司在上市时尚未实现盈利,其余510家公司的发行市盈率平均值为36.36倍,其中注册制下的科创板和创业板新股的发行市盈率平均值为43.12倍。
具体来看,发行市盈率最高的4只新股,均来自半导体行业,其中最高的东芯股份(44.750, -0.43, -0.95%)发行市盈率达760.38倍。除半导体行业外,来自生物医药行业的新股发行市盈率平均来看也较高。
IPO“热潮”B面:被否与主动撤回数量暴增
2021年是A股IPO的大年,IPO数量和融资额双双创历史新高,但“热潮”背后,IPO被否公司数量也从2020年的9家增至29家,同比增长了2倍多;而除北交所外,主动撤回IPO的公司数量达133家,较2020年的35家大幅增加。
“2021年IPO为什么撤得这么多,主要还是从年初开始,证监会开始抓IPO的质量,从严审核所致。”联储证券投行业务负责人尹中余表示,2021年对中介机构的要求也提高了,不少中介机构被处罚或通报批评,再加上有几个诉讼,被要求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等,这些都迫使中介机构归位尽责。
从被否企业和主动撤回企业来看,29家被否企业中,来自注册制下的IPO企业占比超55%;而133家主动撤回企业,则全部来自于注册制下的创业板和科创板。
注册制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过去一年,监管层从加强IPO企业现场检查、交易所问询力度、中介机构履职尽责程度等多方面着手,以期达到IPO企业信披质量提高的目的。
在IPO企业现场检查方面,以2020年1月底的一轮现场检查为例,在被抽查的20家企业中,截至2021年12月28日,仅华之杰1家企业过会,有17家企业主动撤回材料终止审查,1家企业上会被否,九州风神则仍处于“已问询”状态。
在中介机构履职尽责方面,随着IPO现场检查的推进,在2020年3月出现了一波高比例撤回的现象,多地证监局随之提高了IPO辅导验收要求,监管层也直接点出“部分中介机构‘穿新鞋走老路’”,并要求强化中介机构把关责任,提升其履职尽责能力。随后在交易所的问询中,也多次出现直接针对中介机构的提问。
监管层同时还采取了规则化的强监管措施,一方面,沪深交易所主动就“统一问询标准”“IPO企业股东核查”等问题进行了规范;另一方面,中国证监会还先后推动在新《证券法》中增设“投资者保护”专章、推动出台《刑法修正案(十一)》和《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等,以此加强对IPO造假等的震慑作用。
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强监管的背景“样本”则是“康美事件”。此前,康美药业出现百亿财务造假,其保荐机构广发证券(24.300, -0.29, -1.18%)难辞其咎。2020年7月10日,广发证券收到了来自广东证监局的《行政监管措施事先告知书》,公司被监管暂停保荐机构资格6个月。
照此计算,2021年1月广发证券已恢复保荐资格,但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由广发证券保荐并成功上市的IPO公司数量为“0”,而其2021年保荐成功过会的公司也仅存一个“独苗”,即2021年12月23日过会尚在等待证监会注册批文的威海百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某种程度而言,广发证券可以说与2021年的“IPO大年”失之交臂。“在广发证券被暂停保荐资格期间,其客户大量流失,很多IPO公司都更换了保荐券商。”一位业内投行人士对记者透露。在广发证券前车之鉴下,中介机构无疑也会更加审慎。
新股“金身”打破:市场化改革成效显着
“回望2021年的IPO市场,其实最大的变化,是9月的注册制新股定价改革。”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记者表示,这项改革不仅改变了机构抱团压价、扭曲市场的局面,也打破了“新股不败”神话。
Wind资讯显示,2021年以来,A股IPO市场共有14只注册制新股在上市首日破发,均出现在9月新股定价改革之后。相比之下,2014年~2018年,A股IPO新股无一破发,2020年也没有新股破发。
“今年(2021年)一度连续出现新股上市首日破发,这可以说是全面注册制改革中的最大亮点。”尹中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它标志着投资者在打新时,至少要“掂量掂量”了,开始对新股进行分析,有自己的判断;而非以往“无脑”打新。
实际上,尹中余所言非虚。自从新股定价改革后,一度连续出现注册制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引发市场关注后,投资者也更为审慎。一方面,注册制新股的网上“打新”有效申购户数一度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网上投资者对于新股的弃购率明显上升。
“最贵新股”禾迈股份(672.390, -31.60, -4.49%)便是很好的例子。2021年12月9日,禾迈股份申购,其发行价高达557.8元/股,发行市盈率也达到225.94倍。
而在禾迈股份申购前,便有不少网友担心其会破发,这导致不少中签的投资者选择弃购,以至于弃购金额达到3.63亿元,弃购率达到科创板创纪录的6.5%。不过,最终禾迈股份上市首日并未破发,反而收涨29.98%。
对禾迈股份的分歧,侧面反映出投资者开始理性思考,而非一股脑地“逢新必打”。不过,尹中余也认为,目前新股破发的比例还比较小,尚不足以完全打破一些投资者的定式思维。实际上,Wind资讯显示,2021年IPO新股上市首日的整体破发率仅为2.3%左右。
“新股破发也是市场有效性的表现。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比例一般在15%以上。过去,A股新股没有破发之说,从而导致盲目打新、疯狂炒新等乱象。经过新股定价市场化改革后。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有所提升,这能够极大地提升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也能够有效地平滑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差距。”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教授董登新认为。
2021年12月28日,南模生物(68.910, -1.14, -1.63%)、奥尼电子(59.030, -0.99, -1.65%)上市首日双双破发。南模生物的发行价为84.62元/股,盘中一度跌至69.01元/股。截至上市当日收盘,南模生物跌18.02%,奥尼电子跌12.07%。
2022年展望:全面注册制将有望登场
对于2021年的资本市场而言,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开市可谓是行业内的头等大事。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大改革举措,北交所将大力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上市融资,这将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构建“投早、投小、投创新”的市场生态。
北交所实行注册制,而在深化注册制改革上,2021年下半年监管也进行了持续的政策调整。“2021年下半年,政策向着注册制的方向持续调整,审核、发行、信披、中介机构责任划分等等,都有不少调整。”王骥跃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
王骥跃认为,对中介机构而言,更大的挑战其实是在未来,监管已经提出不光要保还要荐,并修改相关规则。
2021年10月29日,证监会起草了《关于注册制下提高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质量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进一步提高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质量。
2021年11月19日,证监会就《保荐人尽职调查工作准则》公开征求意见,要求保荐人将“荐”的职责提到更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其在投资价值判断方面的前瞻性作用。对发行人证券发行申请文件、证券发行募集文件中有其他证券服务机构出具专业意见的内容,可以合理信赖,但要保持职业怀疑。
“目前,投行面临转型压力,监管和市场都会给压力,谁抢得先机,谁就可能赢得市场。”王骥跃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既然中央已提出,那2022年(全面注册制)大概率是要干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推进,展望2022年,王骥跃认为,2022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会持续在500家以上,甚至可能达到600家,市场淘汰也会加速。对投行而言,挖掘公司价值,形成投行品牌会越来越重要。
安永近日发布的报告认为,随着2022年国内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充裕,货币宽松弹性更大;加之2021年下半年北交所成立和“双碳”顶层设计出炉,有望推动2022年全年IPO活动,特别是中小公司IPO活动,预计2022年国内IPO市场仍将保持活跃。
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强大的资本市场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驱动力(6.940, -0.33, -4.54%)。监管层在2021年4月份修订《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时也表示,办好科创板、做好注册制改革试点,其意义不仅在于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过,前述不愿具名的券商人士进一步表示,全面注册制能够让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出发点是好的;但从已有的注册制试点来看,除了发行速度加快以外,其他感觉与核准制的差别好像暂时并不大。“与全面注册制相比,或许不如在定价体系上多做点文章,尤其标准是新股能不能持续性破发成为一种常态;同时在A股市场也能出现IPO发行失败的案例,这个才有实质性的历史意义。例如,目前的再融资市场,就有约30%的企业给了批文,但募不足、发不出来,这样市场自身就有约束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