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市场化走深走实 注册制领衔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2023-11-27阅读数量:161

从新中国资本市场第一声开市鸣锣,到如今股市和债市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二位,A股投资者超过2.2亿……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资本市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工作,从全局高度擘画资本市场发展蓝图。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市场体系包容性大幅提升,上市公司数量增长近1倍;法治化进程步入快车道,建立起包括行政惩戒、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在内的立体化资本市场追责体系;双向开放的深度广度日益拓展,A股纳入国际主流指数的比重提升明显。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证券时报陪伴并见证中国资本市场30年历程,全景式记录着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望未来,资本市场改革在路上,证券时报将持续关注,深入报道,大力推动。

回望过去十年,高质量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对于高效资源配置的迫切需求,与改革进行时的资本市场对于注册制的探索,共同凝聚成一股合力,蹚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改革之路。

2013年11月,“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雏形,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亮相。随后,改革从凝聚共识开始,从科创板试点起步,到存量扩围,再推行到全市场。

在入口端,注册制开辟了更加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建立起市场化的新股发行承销机制;在审核端,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力破行政审批思维,明确板块间差异化的属性评价指标,“问”出一家好企业;在监管端,进一步厘清证券监管部门与交易所的角色定位,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督促各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在出口端,严格退市制度,对存在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情形的企业力求“应退尽退”。

不仅仅是发行领域,注册制改革涉及一二级市场、投融资、市场板块、监管执法等各个领域,是贯穿全程、多面立体的改革,它并非改头换面式的推倒重来,而是量体裁衣式的精准变革,最终串联成了一套凸显“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带动了社会资金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畅通了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创投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投资规模较改革前明显增加。

十年间,以注册制领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增强,股债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2012年到2022年)。其中,2021年IPO和再融资金额合计约1.5万亿元,股票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合计超10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11月,A股上市公司突破5300家,数量比2012年增长超1倍,上市公司总市值近80万亿元,相比证券市场初期呈现跨越式增长,较10年前总市值增长了两倍多。

更为重要的是,A股市场科技型企业市值占比由2012年末的约12%提高至约40%。特别是“三类企业”上市后业绩表现较好,科创板61家“三类企业”上市当年及次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中位数分别为27.5%、28.7%,高于科创板26%和20.1%的整体水平。第一家同股不同权企业、第一家未盈利企业、第一家红筹企业……一大批过去在核准制发行条件下无缘境内上市的企业开启了资本市场新征程。

IPO:www.92i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