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全球前三大PC生产厂商,老竞争对手HP获得了股神巴菲特的青睐,巴菲特豪掷42亿美元成为HP的最大股东,也助推HP股价暴涨,市值回到400亿美元,而已经是全球PC老大的联想,港股股价却在10港元下方长年徘徊,市值还不到1000亿港元,只有HP的三分之一。
从市场份额、盈利能力、企业市盈率等多个维度,联想似乎是与HP有诸多相似之处,在市占率上,联想是22.7%,同比下滑1%,但HP也同比下滑了3%,市占率为19.7%;从市盈率来看,HP和联想都是略高于6倍,属于极低“估值”,甚至从股价自2020年3月以来的最大涨幅来看,都相差不大,但是有股神加持的HP,在PC度过了两年的黄金期之后,其在股市的受追捧度明显超过联想。
差距更大的,不只是资本市场的受追捧度,而是品牌声誉,这一点上,本来应该是国际化标杆的联想,就显得更为尴尬,这里面当然有一些误读和曲解,比如对联想创始人的过度解读和恶意消费,但是作为一家长期耕耘国际市场,本身又是中关村(6.640, -0.11, -1.63%)第一批公司的联想,自身很多细节没有做到位,对于品牌传播的自大,也是难辞其咎。
就在今天(4月14日),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对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的决定被媒体曝光,里面涉及的多个问题,其实就是海外信披和国内信披不同步,在港交所发布的重要公告,比如刚发不久的2021年全年年报,竟然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同步披露,这样的低级错误还不是一两次出现。仅从信披的角度,这跟联想作为一家国际化跨国企业的自我定位,显然是南辕北辙的,甚至可以说是被证监局摘下了遮羞布。
犹记得联想对外传播最为辉煌的时候,应该还是收购IBM的PC业务之时,当时颇有一点徒弟打败了师傅的自豪感,而且相比于国内企业此后出海的折戟沉沙,联想的这笔收购确实是获得了国际化的飞跃,很多人拿联想跟华为相比,但是从2020年开始,华为国际化业务明显是收缩状态的,而联想还大致保持原有的态势,这也是一个被忽视了的事实。
只是,在品牌传播上,越来越倚重于国内市场的华为成为了国货之光,光环越来越大,联想却成了被某些人追着打的目标,这样的差异,早已经不是所谓的技术路线和发展路线的纷争,而是有点挖祖坟的味道了,但是联想自身面对这些舆论压力时,采取的应对手段不甚合适,该硬的地方不硬,该软的地方不软,虽然笔者不是舆情专家,但是这一点还是能看出来的。
事实上,拿联想跟华为相比,对于联想不公平,对于华为也不公平,虽然好事者的出发点或许是善意的,但是简单对比本来就没有意义。华为本来就不太可能被复制,否则早就有一堆小华为出现了,这才足以体现华为专注的可贵。同样的,联想的成功路径,难道之后的小米就没有借鉴吗?
作为一个旁观者,也是一个用了二十多年联想产品的老用户,联想当下最大的尴尬,恰恰在于身份的自我认同,联想从业务层面来说,当然是一家国际化企业,其管理层也一直在强化跨国公司这个自我认同,但是中国的消费者和老百姓(33.760, 0.22, 0.66%),以及各种财经新闻的读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应该都没有将联想视为一家跨国公司,更多的还是基于惯性将联想看成是一家“民族企业”,这种跨国公司与“民族企业”本来应该是不冲突的两个标签,但是放在联想点身份认同上却成了一对矛盾体,这就是问题所在,或者称之为病因。
对于本周刚刚开完新财年誓师大会的联想来说,正视上述的病因,才能在传播上有的放矢,才能让联想这个中关村走出来的品牌,真正成为国货之光,而不是被某些人追着打,在细节上,应该是一种足够谦卑的姿态,比创业公司还要低的身段,少一些阳春白雪的宏大叙事,多一些下里巴人的家长里短,这样的品牌传播才能与受众真正产生共鸣。退一步说,要想扭转某些人的偏见,不管那些偏见是有意还是无意,自身必须不能有丝毫的傲慢情绪,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事实上,联想的手机作为“中华酷联”的一员,过去十年也是潮起潮落,见证了高峰与低谷,这两年摩托罗拉这个品牌务实的打法,给消费者实惠的价格策略,相比于行业盛行的浮夸风,反而还展现出一种清流,而不是天天讲“老子祖上也阔过”的自我陶醉故事。坚持下去,假以时日,联想在手机市场重整雄风也并非天方夜谭。而北京监管局的最新责令,对于联想而言,本身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