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间,股转公司发布2022年首批拟调入创新层的挂牌公司(下称“首批拟进层公司”)初筛名单,共计40家公司拟调入创新层。
基础层、创新层、北交所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基础层企业要想登陆北交所,须先进入创新层。随着创新层的企业数量增加,北交所上市公司也将逐步扩容。
此前3月31日,股转公司、北交所组织召开了证券公司推荐保荐业务发展线上视频座谈会。
会上提到,要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扩大北交所上市、新三板挂牌项目申报和储备规模。
“这次有40家基础层企业入围创新层,主要是因为在3月底前披露年报的企业较少,等到4月份全部年报正常披露完毕,预计后续入围名单的公司会进一步增加。”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4月12日对记者表示。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获悉,2022年北交所市场容量或再实现“200+”的跨越发展。
多位受访投行负责人对于该数据有所共识,并在积极基于这一目标形成展业计划。
从持续督导主办券商统计数据来看,中小券商手握大量的储备项目。
北交所开市以来,大型券商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久未触及的新三板领域。记者调查了解到,不少券商正在积极抢食这块“蛋糕”。
“后备军团”持续扩容
据记者统计,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总数为89家。
截至4月12日收盘,总市值共计1919.25亿元。作为北交所“后备军”的创新层公司有1208家,基础层公司有5617家。
今年3月,股转公司发布实施修订后的《分层管理办法》,将创新层进层频次由每年一次调整为6次,其中上半年2至6月逐月实施,下半年9月实施一次,进一步顺畅了中小企业在新三板的成长路径。
总的来看,首批拟进层公司经营质地良好,创新属性明显,表现出较强的韧性。
一是盈利能力整体突出。
盈利水平方面,40家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平均为3.57亿元,净利润平均为3237.58万元,较已披露年报的挂牌公司分别高14.81%、28.64%。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15.69%,较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较已披露年报的挂牌公司高4.15个百分点。30家公司符合北交所上市条件。
二是成长性较为强劲。
40家公司近两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2.43%、40.94%,较已披露年报的挂牌公司分别高9.22、22.07个百分点。其中,超八成公司的营业收入或净利润近三年持续增长。
三是行业分布集中,创新属性较强。
40家公司主要集中于制造业(27家,占比67.50%),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家,占比12.50%),平均研发费用为1697.83万元,平均研发强度约为5.37%,体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
“首批40家中有30家企业初步满足北交所申报条件,占比较高,证明创新层为北交所扩容提质的目标实现了。随着创新层企业的增加特别是优质企业的增多,预计年报后将会有一波北交所申请潮。”周运南称。
据悉,首批拟进层公司初筛名单发布后,股转公司将根据异议情况,对初筛名单进行调整,并在履行规定程序后做出正式进层决定。
根据时间安排,今年股转公司预计还将在5月、6月、9月实施3次进层调整工作。
券商掘金竞速赛
值得一提的是,北交所提质扩容,吸引众多投行“抢食”。
记者注意到,目前北交所及新三板仍是中小券商的“主战场”,未来格局是否会发生变化?
根据北交所、股转公司发布的2021年度证券公司执业质量评价结果,排名前五依次是开源证券(152.85分)、申万宏源(4.450, -0.02, -0.45%)(148.49分)、安信证券(141.52分)、中泰证券(8.360, 0.21, 2.58%)(136.5分)、中信建投(23.680, 0.24, 1.02%)(132.26分)。
不难看出,中小券商在新三板及北交所业务上表现突出。
从新三板持续督导主办券商统计来看,中小券商手握大量的储备项目。
据Wind数据,截至4月12日,共有102家券商为6915家基础层和创新层企业提供持续督导服务,总股本合计5460.03亿股,总资产均值3.46亿元。
其中,7家券商持续督导家数超过200家,开源证券(649家)、申万宏源(504家)、国融证券(291家)位列前三,其余4家分别为东吴证券(7.460, -0.06, -0.80%)(285家)、中泰证券(255家)、长江证券(6.250, 0.03, 0.48%)(247家)、安信证券(224家)。
中小券商的持续督导家数较多,主要是历史原因导致。
一批中小券商在新三板最艰难的时候选择了坚守,承接当时头部券商离开新三板后留下来的一些业务。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在2016年突破1万家,此后有所降温。
在持续低潮期,考虑到收益等问题,有一些大型券商慢慢淡出新三板业务,把精力投入其他的IPO项目或其它的承销项目。
然而,当时开源证券、东吴证券、天风证券(3.540, -0.02, -0.56%)这样的中小券商,坚守在新三板领域。周运南表示,“它们的策略当时的策略很简单,就是想通过新三板业务实现弯道超车”。
不过,这一愿望随着北交所持续发展而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
以中信建投为例,2021年,在北交所首批上市81家企业中,中信建投保荐12家位居市场首位,在科创板、创业板保荐数量方面也都位列第一。
受访人士预测,未来随着北交所规模不断扩大,头部券商对新三板和北交所的关注和投入不断增强,经历过新建团队的磨合期后,头部券商肯定还是会占据更为主动的位置。
“目前中小券商占有的这些优势,主要还是它们的先发优势和坚守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小券商的优势会越来越少,毕竟头部券商的资源是很多中小券商无法匹敌的,整体趋势最终还是会向沪深A股靠拢。”周运南称。
北交所指数呼声高涨
周运南表示,新三板分层制度自2016年开始实施,在精选层出来之前,对创新层企业来说,信批义务较多,企业登陆创新层的意愿相对较弱,一些企业即使达到了标准也会放弃。精选层出来后,创新层热度逐渐提升。
“北交所诞生后,企业对创新层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都想尽早挤进创新层。与此同时,今年新三板分层制度优化,在门槛上进行一些调整,有利于更多的企业进入创新层。”他说。
在上市数量扩容的同时,北交所指数何时推出被外界密切关注。
4月11日下午,北京市“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全力支持北交所做大做强。强化后备企业挖掘、培育和辅导,为新三板、北交所输送更多优质企业。深化新三板改革,激发创新层、基础层活力。
会议提到,要抓紧推出北交所指数,营造优良金融生态,鼓励投行、资管等机构开发产品、拓展业务,积极吸引长期投资者和外资参与。
推出北交所指数有哪些重要意义?
周运南表示,一是聚焦北交所头部企业;二是为市场提供一份二级市场的睛雨表;三是向全巿场提供一个成长参考指标,提升辩识度;四是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搜集成本,方便投资者了解和把握板块的实时动态和未来走势;五是便于研发并推出指数化产品及延伸产品;六是丰富社会资金投资北交所渠道;七是吸引更多投资者和资金积极参与北交所投资和交易;八是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市场人士认为,北交所指数有望年内推出,已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础:一是指数编制方案基础基本成熟,左有新三板的十大指数基础,右有沪深大盘指数经验;二是板块运行基础,精选层累计已经平稳运行了21个月;三是样本数量基础,指数成份股充分;四是技术基础,北交所已公告委托中证指数进行指数开发、维护和实时计算管理等。